《十年光影话变迁》毕晓琳——峨山这十年主题征文获奖作品展播

发表于 2022-12-5 16:41 |
十年光影话变迁  / 毕晓琳

       朋友问,有没有一种方式,能直观地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?回答是肯定的,有!那就是照片。我庆幸,在自己美丽的家乡峨山基层一线工作了30年,我也自豪,在用双手建设美丽家园的同时,得以用相机记录家乡岁月的足迹和时代的变迁,用光与影见证十年来峨山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     每一个人对于家乡的热爱,都会有自己的方式。家乡峨山的巨变是收藏不尽的,每条道路,每个村镇,每座高山,每条河流,甚至每一座房子,每一个人一天的生活,都永远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。而我能做的,就是背起相机,虔诚地热爱,忠诚地记录,以时光作笔,以大地为卷,照片被定格于一瞬,背后则是波澜壮阔的十年巨变。翻开我电脑里整理好的“十年电子相册”,粗略统计了一下,大约5万多张照片。逐一点开文件夹,里面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变迁故事。

彝家山寨华丽转身



《万和村原貌》


         最记得,文件夹里同一个彝家山寨的两张对比照片:一张灰头土脸,一张清秀灵动……这个小山寨是双江街道富泉村委会万和村民小组,最初拍摄的时间是2012年的5月。那时的万和真可谓是“土里土气”:土墙瓦房低矮破旧,街道路面坑洼不平,房前屋后杂乱无章,晚上村寨漆黑一片。2016年,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,万河村民自治组织采用“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”的方法建设新家园,通过原址拆除重建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,昔日“灰头土脸”的小彝寨华丽转身为乡风文明、乡村振兴的示范点,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,完成了一次凤凰涅槃的蜕变。

     2022年的5月,我再次来到万和,在同一个地点按下了快门。新拍照片中的万和“清秀灵动”: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居坐落在绿水青山中,干净整洁的入村道路通达到家家户户门口。村外,统一规划的养殖区、烤烟房整齐划一;村内,娱乐广场、文化活动室、健身器材一应俱全。一个生态宜居、产业发展、文化传承、人文和谐的新万和,成为峨山彝人谷旅游线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

《万和新颜》


         在众多的乡村照片里,我惊喜地发现,万和彝寨不是一枝独秀,它的蜕变仅是彝乡新农村的一个缩影。短短十年间,家乡结合乡村发展实际,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、居住环境、村庄面貌,实施“百村示范、千村整治”工程,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产业园区。全县创建了10个精品示范村、100个美丽村庄,有省级文明村镇10个、市级13个、县级23个。天蓝、地净、水清、景美成为当下乡村的一张张新名片,一批批秀美、富裕、魅力、幸福、和谐的宜居新农村逐步显现,一个个具有蓬勃生机的美丽乡村在嶍峨山水间串珠成链、连线成片。一村一特色、千村千面貌,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,彝乡大地处处掀起共筑美丽家园的比拼热潮。

老旧小区幸福蝶变



《老旧城区》


        最难忘,2015年8月,我第一次拍摄老旧小区。那时,以练江南苑为代表的老旧小区成为“脏乱差”的代名词:无数高墙把54幢房屋1104户居民隔离成大小不等的22个院落,居民在小区内围栅栏、挖菜地、养畜禽;公共区域狭窄并被挤占,车辆进出困难;小区年久失修,功能不齐全,环境脏乱差,安全隐患极为突出。每次约朋友去老旧小区拍照,大多都以“颜值太差”为由不情愿去。2020年,家乡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启动,投资3200万元的练江南苑率先成为全县老旧小区改造的首个示范点。在实施围墙及两违建筑拆除、雨污管网铺设、停车位改造、便民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等项目改造后,原来相邻的22个院落被统一规划成一个环境优美、功能齐全、面积8.28万平方米的新小区。

     随后,全县分五期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稳步推进,共涉及180个小区,6030户17964人,改造面积82.48万平方米,涉改人口占建成区人口的一半。如今,通过精心规划、拆墙透绿,“脏乱差”院落变身成“洁净美”,一个个老旧小区重新被整合,组建成了一个个新的“大家庭”,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。在我拍下的照片里,老旧小区改造“一期胜一期,每期都升级”,颜值不断提升,舒适度也越来越高,形成了老旧小区改造的“峨山样本”,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。


《嶍峨古镇》


         照片里,与老旧小区相媲美的是省级一流特色小镇嶍峨古镇:一幢幢具有滇中民居风格和彝族文化特色的大楼拔地而起,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滇中古镇正大步走来。古镇集中恢复城门楼、萃秀书院、来薰门、朝阳门等历史古迹,深度融合民族文化、地域文化,充分展现出小镇的精致和文化特色。很难想像,十年前,这里曾是人口密集、环境脏乱、嘈杂无比的棚户区。2016年,随着县城旧城改造启动,“棚户区”也随之淹没在时代洪流之中,成为彝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缩影,在彝乡旧城改造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被永远留藏在人们的相册和记忆之中。

基础设施日新月异



《变迁》


        最激动,在拍下“绿皮”复兴号列车飞驰驶过彝乡大地的那一瞬。那是2021年12月初,玉磨铁路正式通车运营,在峨山境内有34公里,设有峨山、化念2个站点,彝乡从此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。我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动车,北上昆明、南至磨憨的时间分别缩短为1.5小时和3.5小时,便捷的交通进一步打通彝乡经济发展命脉,彝乡交通节点位置更加突出,区位优势更加明显。

    照片里,彝乡交通不断更新升级,公路、铁路纵横交错,四通八达,交通速度不断提升发展,形成“峨山速度”:先后修建了公路52条,形成以昆磨高速、弥楚高速、国道G213和易峨高二级公路为骨架,以“三横两纵”县乡道路为主干道的公路网络,总里程达到2279.6公里,县乡公路、村组公路通畅率分别提高到100%和99%。


《乡村振兴示范点——洛泉》


        照片里,彝乡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:全县建成蓄水工程398座,总库容7416万立方米;建成饮水工程274件,农村饮水自来水普及率达100%;高效农田节水面积达2.99万亩;移动通信网络实现3G突破、4G同步、5G引领的飞跃。改善城乡面貌,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、园林县城,实施美丽乡村、美丽河湖、新农村建设......项目数量、投资总额、建设速度创历史新高。昔日的荒山野岭被按下了快进键,无论城市建设还是乡村建设,生态绿色成为彝乡不变的底色。硬化的通户路、精美的文化墙、便捷的自来水、畅通的通信网,无声地诉说着彝乡十年间的嬗变,勤劳智慧的彝乡人挥动如椽大笔,勾勒出时代的发展蓝图。

    岁月流转,见证历史的变迁。十年,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,在这3650个日日夜夜里,每天都有故事发生。我端起相机,无论聚焦到彝乡哪一个角度,取景框中呈现的都是充满生机盎然的画面,每每按下快门的瞬间,一股自豪感便油然升起:峨山变化真快,家乡风貌真美!透过光影,我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彝乡画卷正徐徐展开,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彝乡人,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的精彩故事正娓娓道来......


峨山网 ( 滇公网安备:53042602000003号 备案号:滇ICP备07500970号-2 )

GMT+8, 2024-4-27 00:17 , Processed in 0.046823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