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——岔河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纪实

发表于 2020-6-4 15:29 |

近年来,岔河乡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,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始终以党建为引领,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为载体,多措并举,落实各项惠民工作,民族团结之花竞相开放。2019年,岔河乡被评为首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。
岔河乡地处峨山县中部,距省会昆明160公里、玉溪50公里、峨山县城24公里,地形东高西低,以山地、河谷为主,“山高箐深,六山夹四河”是岔河乡地形的基本特征,全乡森林覆盖率达82.8%。全乡国土面积184.74平方公里,平均海拔1314米,平均气温26℃,下辖7个村委会,56个村民小组,59个自然村,3144户9842人,世居民族以彝族、哈尼族、汉族为主,少数民族9078人,占92%(其中:彝族占77.43%,哈尼族占14.7%),是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。

抓好农村“领头雁”和后备力量“金种子”双培养工程。坚持“德才兼备、以德为先、带头致富能力强”的用人标准,建好党员、干部、人才三支队伍,结合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分析研判,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。
     党建品牌创建提升党建质量。以“亮点”带动“重点”,以“局部”促进“全局”,持续用劲推进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,完成了66个支部乡级验收,累计达标率100%。鹏展组党支部获省级示范党支部,已申报全国优秀案例。
     党员带头、群众参与自治模式助推基层治理。以河外、凤窝、鹏展三个党支部为试点,开展“无职党员设岗定责”。推行河道网格化管理,构建“党员+群众”护河保洁队伍,形成“党建引领人人争当护河员”模式。

深入实施“产业强乡”发展战略,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第一支撑,在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上取得新突破。
     一产不断优化。传统产业烤烟提质增效,蔬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。

土地流转持续加大。核桃、油桃、柑橘、软籽石榴等林果业提质增效,中药材、花卉种植等成为发展新动能。

“岔河系列”农特产品本土品牌影响力扩大。“禾外香”有机稻米、“峨山菜园”岔河基地规模持续加大,翰淋红柑橘“绿色产品”认证加快推进,蜂蜜、核桃、土鸡蛋等农特产品市场宣传营销。
畜牧养殖业不断壮大。德康家庭农场建设加快推进,黄牛、山羊、家禽规模化养殖逐步形成。

三产发展潜力增大。区位交通、自然环境优势得到发挥,依托整合云南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小镇、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鹏展、“中国最美村镇”凤窝、全国传统村落安居、青龙和凤窝庄园、中镇火把塔、高鲁山等民族文化、资产资源,乡村旅游生机显现。

深入实施“共享和乡”发展战略,坚持人民主体地位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通过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、完善社会保障、提升医疗卫生保障能力、促进就业创业等方式来保障和改善民生,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。


脱贫成效更加巩固。兑现“各民族都是一家人,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”的庄严承诺,294户99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。突出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关键重点,不折不扣落实责任、落实政策、落实工作,不断巩固提升产业、就业、住房、健康、教育、金融、生态、社会、政策等各项扶贫工作,深入开展“挂包帮、转走访”、“自强、诚信、感恩”主题活动,健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。

社会红利全民共享。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工作,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;巩固完善卫生管理和基础建设,不断完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,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积极推进省级卫生村建设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;文化、残联、民政、老年、科技、防震减灾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。

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,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,在传承中保护,在保护中传承。
     民族文化底蕴。彝族花鼓舞:2006年“峨山彝族花鼓舞”和“峨山彝族花鼓舞之乡”入选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岔河乡花鼓舞作为全县非遗项目的组成部分,有96支花鼓队,1263人参与。岔河花鼓先后到北京参加中国第三届艺术节开幕表演,云南省首届艺术节开幕表演,2006年岔河乡在首届中国彝族花鼓舞大赛中获第一名。舞龙:龙在岔河彝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。每逢过年过节,年轻力壮的男子都会舞着龙,老者负责敲锣打鼓,挨家挨户拜年,祝愿来年顺利、五谷丰登。目前,岔河乡有数百人会舞龙技艺。彝族跳乐:又叫挝啰,是彝族人的一项娱乐活动。每到节日、农闲时分,人们点上篝火,围圈又跳又唱,庆祝丰收歌颂美好生活。

民族文化传承。全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花鼓舞传承人5人,其中县级传承人2人,市级传承人2人,省级1人,4男1女,平均年龄在42周岁,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工作,大力挖掘民族文化传承项目,培训传承接班人,每年组织相关文化传承培训4次以上,邀请省、市、县文化传承老师到岔河授课。
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。举办极具民族特色的“金凤节”、火把节、摸鱼节等活动,发展地域特色美食,岔河知名度、影响力不断提升,民族文化得到发扬传承。

“中华民族一家亲,同心共筑中国梦”深入人心,民族团结的精神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,安定和谐局面更加牢靠。
     民族关系和谐稳定。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,各民族相互依存、平等团结、共同进步、共同繁荣,没有发生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。
     社会治理效果明显。深入开展以民族宗教政策“七五”普法及依法治乡,各村制定《村规民约》,基层治理创新更加有力。

人民团结更加浓厚。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、多民族国情教育、民族政策理论教育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,促使宣传教育活动贴近基层、贴近群众、贴近生活,共同凝聚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。全乡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,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,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

图/文/编辑:乡宣传办






峨山网 ( 滇公网安备:53042602000003号 备案号:滇ICP备07500970号-2 )

GMT+8, 2024-4-26 07:24 , Processed in 0.048635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