漾濞县光明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纪实

发表于 2020-4-28 08:43 |


漾濞彝族自治县是享誉已久的“中国核桃之乡”,核桃种植历史已有3000年。光明村位于漾濞县东部,下辖7个村民小组,居住着彝、白、汉、傣、傈僳5个民族,全村核桃连片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,古树核桃600多株,挂牌保护500多株,光明村被列为大理州5个乡村振兴重点试点村之一,共计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、人才战略、文化产业、生态保护、组织建设等6大类43个项目。


时隔3年,当记者再次来到核桃树成荫的光明村,从入村开始就发现这里翻天覆地的巨变。原来仅几家村民自发兴建的农家乐的光明村,如今拥有了产权式高级民宿、四季花海、草坪咖啡馆等,展现出一幅“村在林中,房在树中,人在景中”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丽画卷。


“五五”模式


开启乡村振兴“光明路”


在村口,光明村党总支书记杨雪明介绍说,鸡茨坪自然村重点试点示范工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“20字”方针,突出“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”五大重点,着力打造了一个在世界地质公园和古树核桃林里的乡村振兴试点,探索了一个可推广、可复制、可学习的乡村振兴经验。光明村在结合前期工作开展情况的基础上,经过积极探索研究,提出了鸡茨坪重点试点示范“五五模式”工作思路。


一是围绕产业振兴,实施“五个合作”,即:土地入股、核桃入社、产品入网、院子入景、劳力入园。目前, 150多亩土地经营权流转合作,农户收入达400多万元/年,3户农户土地出租,每年租金8万多元。光明村还将古树核桃交由合作社统一管护运营,2017年村内72棵古树核桃2年的果实采摘权在上海扶贫义拍,1320株核桃流转给旅游公司,依托核桃产业,村级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。村内还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,2018年销售量500余单,销售额突破200万元。不少传统农家小院变成集休闲、度假、美食、民俗风情文化为一体的农家乐,周边农户75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,实现增收180多万元。


二是围绕人才振兴,实施“五条措施”,即:教学中育、群众中培、企业中带、项目中练、社会中引。据悉,光明村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及村民素质提升行动,组建光明村人才库,并加强农村技能培训,计划实施农家菜烹饪培训、乡村旅游服务培训、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业培训等项目,全面提升村民的技能水平,拓宽就业渠道。目前光明村已有9户农家乐的厨师取得了厨师证,每年有80多人次到四川、贵州等地从事果木嫁接。


三是围绕文化振兴,实施“五个文化”,即:历史文化、核桃文化、民族文化、农耕文化、饮食文化。光明村立足漾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,讲好云龙桥、唐标铁柱、史迪威公路、博南古驿等历史遗存背后的故事,挖掘开发好“商旅古道”的资源价值;开发古树核桃品牌价值,守住中国最美田园、国家级生态旅游文化村、云南省旅游特色村、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“漾濞核桃——作物复合系统”遗产地等系列殊荣;开发挖掘彝族、白族、傈僳等民族的传统文化,开发挖掘好犁、耙、镰、磨、牛等农耕文化元素,留住传统农业文化;做优美食产业,把核桃宴、卷粉等彝家美食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法宝,留住游客的心。


四是围绕生态振兴,实施“做到五有”,即:护山有队、管水有制、种田有标、植绿有责、保洁有约。在光明村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。


五是围绕组织振兴,实施“做到五联”,即:思想联员、班子联责、发展联户、管理联动、服务联心。在光明村,党员带群众、群众自觉参与,齐心协力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。


“3333”工作法


带来民族团结生活美


在风景如画的光明村漫步时,苍山西镇人大主席常泽荣向记者介绍道,在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,光明村紧紧围绕“中华民族一家亲、同心共筑中国梦”,聚焦“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”的民族工作主题,积极探索“民族团结+”融合模式,实施“民族团结+产业发展”“民族团结+乡村振兴”“民族团结+乡村旅游”“民族团结+社会治理”“民族团结+基础建设”“民族团结+组织建设”相融合。团结带领全村各族群众,“相知相亲相惜”“交往交流交融”,实现各民族家园共建、产业共促、文化共融、和谐共建、成果共享。


光明村围绕“一片初心一棵树”这一主线,采取“3333”工作法,形成政府推动、群众参与、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,以“三带、三会、三场”为载体,以实现“三美”为目标,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。


以“三带”为抓手,提升基层组织。积极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党员、积极推行“党员+农户”工作机制、广泛开展党员“顶在前面,干在难处”行动。


以“三会”为支点,推进综合治理。组建“暖心公益会”,着力解决各民族群众在发展致富中遇到的资金、人才、技术难题,主动为各民族群众办好事、办实事,排民忧、解民难。组建“连心民议会”,以5个民族为代表,推选出各民族能力强、办事公道、有威望的“能人”,组建本辖区民族群众为主体的民主决策、民主评议、民主实施、民主监督的“民议会”,做到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决策,自己的事情自己办”,提高决策的水平和质量。组建“合心管理会”,以村党总支、村委会牵头,成立光明村综合管理委员会,推进光明村综合治理。


以“三场”为载体,繁荣民族文化。建好民族歌舞广场,进一步挖掘传承本地传统民族歌舞。建好核桃文化广场,依托核桃文化广场建设,以大理漾濞核桃节为契机,打造看核桃、话核桃、尝核桃等核桃文化活动。建好民族文化馆场,依托“非遗”传习所建设,打造集历史、民族、生态、核桃、旅游、农耕等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馆场。


以“三美”为目标,建设幸福家园。围绕“生态美”,做好“五个一”,即建立一支护山队伍,制定一个管水制度,规范一个种田标准,规范一个植绿要求,培育一支保洁队伍。围绕“文化美”,打好民族文化“四张牌”、核桃文化、农耕文化、饮食文化。围绕“生活美”、做好“五个入”。土地入股核桃入社、产品入网、庭院入景、劳力入园。


如今的光明村,同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,为全村铺就了一条光明大道,使全村各族人民团结一心,生活越过越美。


转载请注明来源《民族时报》

峨山网 ( 滇公网安备:53042602000003号 备案号:滇ICP备07500970号-2 )

GMT+8, 2024-5-11 11:22 , Processed in 0.045358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返回顶部